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重点领域>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文化体育>公益性活动

逐渐消逝的赣南手工艺业

访问量:


赣南客家人最忠诚憨厚,也很现实,要想过好日子,靠勤劳、多流汗挣钱。赣南客家的手艺人,工艺好,价钱公道,为人厚道。有很多手艺人不但在家乡附近做,还远走他乡谋生。所以在周边县乡都是很有影响,人们都愿意请他们上门。乡村手艺人活跃在赣南广大乡村。

手艺人靠卖体力、技术吃饭,是劳动阶层,生活有许多酸甜苦辣,不容易。


01铁 匠

铁匠是一门很难学精的手艺,抡锤要准就不容易,何况还有淬火的真功夫呢。

△系本人1988年摄于南康桥头圩

后来的铁匠引进了一些半些自动机械器械,难度稍减化一点,工厂叫煅工。但那铁匠基本技能必须掌握,要么质量还是过关不了。


02篾 匠

做蔑匠手艺的赣南客家人挺多。地处山区,竹子多,原料充足,生意不错。

△系本人2002年摄于兴国圩场

03裁 缝

人们要穿衣,就需要裁缝手艺人。有了缝纫机后,比纯手工缝制好多了,快多了。从旧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的七十年代初,仍有许多乡村,裁缝是挑着工具上门服务的。烫布料的烫斗只能烧炭火加热,很多人没见过的。

△系本人1985年摄于赣州哈湖河头村


04理 发

剃头(现在叫理发)手艺不可能消亡。因为人嘛,什么时候都还需要剃头或叫理发吧。

四五十年前,乡村理发是分家庭、按人头包年或包月,师傅定时走村串乡上门服务。后来发展有了理发室。再后来又有了发廊,兴起做发型来了,尤其是女人更讲究。

△系本人1988年摄于赣县沙石埠圩

乡村小镇街头的理发棚,给人方便。老人习惯在那里,能刮脸,还要搅耳朵,过瘾。

△系本人2002年摄于兴国县老街圩

05泥 匠

泥水匠,也叫泥工,人们生活少不得他。他们很忙,几乎想休息一二天都难。辛苦是辛苦,但收入还是较实惠的。

△系本人摄于寻乌澄江乡


06木 匠

木匠分小木、大木。大木指的是建筑房屋的木工。小木一般是制做家具的木匠,精细一些。

△系本人2004年摄于南康潭口圩


07做豆腐

中国人大多数人爱吃豆腐。做豆腐的手艺据说相传千年了。那可是每天都半夜起早,赶在天亮前完成去卖。挺辛苦。

△系本人2009年摄于大余池江圩


08洗磨石匠

用石磨的家庭本来就少得很,洗磨石匠就更难见了。

△系本人1986年摄于唐江圩


09阉 鸡

阉鸡手艺多见于山乡圩场。

△系本人2005年摄于上犹营前圩


10修表、锁、伞、单车

修钟表是很多人羡慕的手艺,几手较大一点的圩场都有。

△系本人1999年摄于于都罗坳圩

修锁手艺人逐渐增多 。听说如今再复杂的锁都能开开了。

△系本人2002年摄于兴国

修伞和修单车一般并行做。要不,光修伞,生意很难做下去。

△系本人1987年摄于赣州街头


11钣金工匠

钣金工匠,很吃香,技术也较难学。不仅要敲打,还要补焊接。

△系本人2002年摄于兴国


12爆爆米花

爆爆米花是我儿时喜欢的小吃,如今较少见到了。

△系本人2002年摄于兴国


13弹棉花

弹棉手艺在不少乡镇仍有,生意集中在秋天。

手艺人从后腰支起一片厚竹片,从自己头上方引下牛皮筋一个钩,挂住弹花弓的中脊,左手握住弓的一端,右手握木锤,用力敲击,借牛皮筋爆发的张力去撕、绷棉絮。忽而蹬下腿,忽而绷直腰,不紧不慢的敲击着,简直是在清脆的琴音韵中舞蹈。

其实弹棉匠人很辛苦的,又脏又累,浑身的棉毛,脸、胡子粘上棉毛,只有两只眼睛清亮清亮。

△系本人2004年摄于于都仙下圩

弹棉手艺一般是两人搭伙(夫妻、父子或师徒)一起干活。

△系本人2004年摄于于都仙下圩


14土窑制陶手艺

如今,塑料和金属制作的东西取代了许多陶制器皿,市场上的土陶窑场制品很少人买了。赣南制陶土窑的手工业逐渐消亡。

窑工是很艰辛的手艺人,以窑场为家,几乎整年都守在那离开村庄几里地的荒野。单调的生活,寂寞。与泥巴交道,又累又脏。然而,正因为有他们,乡村才有建房的瓦片、陶罐,屋内才有日用的锅碗、瓢盆陶刹器皿。

△系本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摄于宁都小沽乡路边窑场

做胚,窑工脚踏转动,手工捏刮粘土胚成型。体现出窑场手艺人的聪明才智,高超的技能。

△系本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摄于兴国龙口乡公路边窑场

烧窑和出窑的时候就更辛苦了。出窑的器皿还需打磨加工,磨去瑕疵才好卖。

△系本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摄于南康坪市乡圩边


15补 锅

如今,补锅的手工艺可能在赣南已灭绝了。也是,买一口生铁锅才花几个钱。何况连农村都烧液化气了,这生铁锅也用不上。

但作为手工艺专题纪实摄影,缺它总是一种不全的感觉。我千方百计到处打听,寻找,希望能拍摄到这门手艺真实现场。2008年,终于在南康潭口圩场旁边发现了。

补锅师傅是圩场不远的本地人,姓廖,当年72岁。补锅是祖传三代手艺。我从他的像箱子抽屉样的工具挑子上看到有咸丰年间置的字样。

△系本人2008年摄于南康潭口圩场

每逢三天一圩他必来。赴圩已成习惯,那就挑着工具挑子去吧,有生意就做,没生意就在圩边喝茶,找老朋友聊天。

△系本人2008年摄于南康潭口圩场

16榨 油

好不容易打听到,地处上犹深山老林的梅水乡梧桐村有一座完全手工操作,原生态榨油坊。我去过两次,第一次见找到了地方,但季节不对,没有人榨油。第二次是应榨油坊手艺人廖昌发所约,深秋季的某天准时准点到达,亲眼看到了榨木梓油的整套过程。

引水渠的水冲击木转页转轮转动起来,带动一个大研槽转圈,反复碾压槽中的木梓仁成细粉粒状,装入大饭甑蒸熟,倒出后做成一块块饼子,放入大树干淘空的油槽内整齐排紧,加锲撞打,挤压出油。

△系本人2003年摄于上犹梅水乡梧桐村

碾压木梓仁的碾槽。

△系本人2003年摄于上犹梅水乡梧桐村

廖师傅把木梓仁油料做成一堆饼子。

△系本人2003年摄于上犹梅水乡梧桐村

用吊起的撞锤冲击铿子,所以叫打油。

△系本人2003年摄于上犹梅水乡梧桐村

赣南客家人做手艺甚至在世界都出了名,你没听说过?于都的弹棉、补锅、修伞师傅在东南亚各国生意红火,靠勤劳致富,后来成了大亨呢。南康、赣县的泥工木匠在中东一些国家建设大显身手,连外国的工程师都佩服。

正因为手艺人他们有点技术,可挣得一些现钱,比单纯种田人日子过得更有起色。说起某某师傅手艺特别好,方圆百里乡村都扬名,知名度还挺高呢,很得人们羡慕、尊重。

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家中孩子如不能读书,学一门手艺当然是明智的选择。因此,赣南客家民间历来流传一句俗语,家有金玉,不如儿孙有手艺。

来源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