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重点领域>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文化体育>公益性活动

人间烟火,旧时赣州的市井生活(上)

访问量:


这是一个集聚社会各界热爱本土历史文化人士的文化研究平台,以挖掘研究、展示传播、传承传习、创新发展和对外交流五大职能为己任,以新型运作模式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弘扬赣州宋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章贡本土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一九四九年前的赣州工业基础薄弱,工厂凤毛麟角,经济不甚发达。但赣州千百年来一直是赣南的府城,赣州城三江合流,由于水运业的繁荣而带动了商业繁荣,街市店铺鳞次栉比,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赣州经商。而一般市民或是从业小本生意,或为店铺打工、从事水上搬运等体力劳动来养家活口。有些贫困家庭的主妇、体弱的中老年人以及年少的孩子,却也担当了养家的担子。他们将赊来或是自制的小吃、食品等,不分日夜,风雨无阻穿街走巷叫卖,做的是零散的小本生意。

△大余池江圩豆腐坊  刘年洪摄 

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朝鲜影片《卖花姑娘》吗?那小女孩冒着寒风凛冽站在街头卖花的凄惨生活遭遇,使多少人悲痛落泪?听老前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一九四九年前的赣州,也有在街头卖花的女孩和妇女。赣州女孩、女子爱美,不分富贵贫贱,人人都爱花香。四月,白玉兰花开了,女孩、年轻女子插两朵辫子上,或是用手帕包住,沾染香气;五月栀子、六月茉莉花开了,买来几朵压在枕头下,端午节的赣州城,到处是胸前挂着香包的年轻女孩;八月桂花开了,赣州妇女喜欢买来桂花,插一枝厅堂插一枝卧室,其余制作成桂花糖,以备过年时候打炒米糖用。那时的年轻女子贫洁又爱美,花开无声,情愫有真,从她们眼神的喜悦,或许流露出的是希望,仿佛买一、两朵小花就能打扮出春光明媚。

旧社会穷苦的孩子上不起学,还要节俭持家助养弟妹。他(她)们和大人一道,手挎一个大笆篮子(竹篮),里面装满了各种吃食:面条子(赣州人叫油条为面条子)、兰花根、菜饺子、米粿、麻圆、笑栆、牛舌头、烧饼、炒花生、豆巴子和兰花豆等。都是赊销来或是自制的,上面盖有一块花毛巾,远远一看就知道是提篮小卖,嘴里还不停吆喝,吸引路人前来购买。由于方便市民且成本小,适合穷人借本经营讨生活,那些体弱的妇女、老人也参与经营。他们除了走街串巷,酒馆、茶楼、戏院和码头,热闹地方也是叫卖的场所,出货也快。冬天里在街头站半天,嗓子都喊哑了也没几人来买,卖不掉的只好拿回家兄弟姊妹分着当饭吃,穷苦人家谋生真难啊!尤其是那些没钱读书的孩子,要不跟着大人去做苦力,或是拜师学习一门手艺讨得生活出路。

△民国时期的赣州城小店

在我的记忆中,为了找生活,有的赣州家庭主妇,一大早在街口支个炉子摆摊烧米粿卖,做了不少路边生意。货品无非是赣州特色小吃,有碗儿糕、腌菜米粿、薯包米粿、春条、糕头等,也有烧豆巴子、花生巴子的。一分钱一个,现在看起来很便宜,按当时物价也算公道,一九五五年就涨价为一分五厘,随后又逐步上涨。也有叫卖冰糖糕、发糕、杯子糕、七层糕和甑糕的,还有挑桶叫卖豆腐脑,卖嗦粉的,那时赣州的早点真多,我都数不过来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早期,很少有就业机会,只要你勤恳,挑一担木桶向街边路人叫卖稀饭,也可补贴家用。瞧那满满一碗稀饭,加一调羹腌菜醋果子,才一分钱。你还别说,那些卖冰糖糕、发糕、杯子糕、七层糕和甑糕的,都有找生活的独门绝技,他们大多为广东移居赣州的贫民,这些舶来品经过与本土传统技艺数十年的融合,赣州小吃食才会有这么丰富和美味。这些深受赣州人喜爱的东西,一用料是纯正的于都步前产白糖、红糖和冰糖,食来甜而不腻,咸的甜的各人喜欢;二使用正经的万安夏造产晚米,推浆、吊浆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现在这些用料都绝种了,也不是传统的手工制法,油炸食品几乎全被面粉替代,味道自然不一样了。

△兴国篾匠  刘年洪摄

挑箩担卖烫皮也是赣州城一大特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有时会在赣州街头看到挑大油箩担卖烫皮的(大箩呈腰鼓型,高一米,直径八十公分左右,有盖,竹篾编织,贴绵纸、上桐油晾干后密不透风,专门用来储装炒好的烫皮)。大油箩内装满了河沙炒制的大张烫皮,还有小碗口大小,边沿染红的“花皮脆”,用竹蔑串成一串串。卖烫皮的人,挑着一担大油箩沿街边走边叫卖,“卖烫皮,卖花皮脆喽!哪个卖刚炒的烫皮喽?”那时零食较少,烫皮香脆可口,孩子们特别喜欢吃这些东西。遇到街上来了一担大油箩担,周边围满了小孩,孩子们吵着大人买。我家隔壁的风车巷,住着一户姓薛的人家,主妇老家是信丰人,炒烫皮谋生。每到好天气,他家便磨米推浆蒸烫皮,院子里的坪上一排排竹架,将一张张蒸熟的烫皮摊开通风晾干。又经炒熟后,等凉了装入大油箩内,这就可以挑担上街出货了。每当薛家主妇路过风车巷口时,就被人喊下买“花皮脆”。现在,那成串的“花皮脆”再也没看见了。写到这里,我想起来还有一种小油箩担,与大油箩担外形一样,只是小些像一担水桶,用来盛茶油的。产自赣南各县的茶油船运到赣州后,贩油的用小油箩担挑上街叫卖,“卖茶油咯!新鲜才榨的茶油嘞!”听到喊声,市民就拿出瓶子装油。茶油也是论斤两卖,铁皮提勺有一斤、八两(半斤)、二两和一两的,穷人哪有买几斤的?打个八两没了再买,富人家倒是备有水缸盛茶油。一九五五年后,再也没见到挑油箩担上街卖油的了。


文章来源于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作者陈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