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执行公开>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执行效果评估

章贡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报告

访问量:

章贡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报告

今年以来,贡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紧围绕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五大振兴,立足区情实际,狠抓工作落实,探索打造了乡村振兴“章贡样板”。截止202110月,全区5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945.5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6003.26万元,村均收入超百万元,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主要工作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全局谋划,高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全区54个村均由包村区领导与挂点区直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年度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落实“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清单”,项目化、清单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继续实施“产业信贷通”、农业主导产业奖补、蔬菜大棚与基地建设奖补等惠民惠企政策,新出台食用菌奖补政策、农家乐规范扶持政策,农业政策保障更全面。建立乡村振兴“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每月一现场调度,每月一评比排名,每季度一次流动现场会、一次项目签约和开竣工活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速增效。

二是强化项目攻坚。全区实施主攻乡村振兴项目16个(列入市级重点调度项目5个),总投资41.89亿元。截止202111月完成投资35.05亿元,项目开工率、竣工率100%。结合城乡一体化定位,包装储备24个乡村振兴项目,加强北上对接与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已签约总投资30亿元重点农业项目1个,25亿元重点农业项目1个。

三是强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返贫致贫机制,筑牢防止致贫返贫防线,健全监测摸排机制。开展大数据比对7次,开展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回头看”5次,全区未发生返贫致贫现象。出台产业帮扶、金融贷款、兜底保障、教育扶持、住房保障、防贫保险、志智双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并向边缘易致贫户倾斜。全区114349人监测对象全部纳入了监测,落实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2021年,我区1人获评国家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人获评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得到上级高度认可。

四是强化资金投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4.5%的要求,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力度。2021年,乡村振兴预计投入2.95亿元,比上年增加0.17亿元,增长6.12%,其中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465万,改善农村教育医疗资金9583万元,用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1474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资金7787万元,农村基层组织保障经费8150万元,农村产业发展资金204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成功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紧盯重点环节,强势推动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粮油生产持续稳定。全年翻耕撂荒土地5826亩,落实水稻种植面积5.31万亩,油菜种植面积3015亩,超额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大力培育种粮主体,2021培育种粮专业合作社3个,种粮大户9户,粮油生产持续稳定。

二是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新建设施蔬菜基地610亩,露天蔬菜基地820亩,生姜种植面积已达到1030亩。扎实推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强化科技兴农导向,挂牌成立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章贡分院并投入使用运营,目前全区共有食用菌种植企业(基地)14个,年产各类鲜菇达2000万袋,年产值达1.2亿元,沙石镇(食用菌)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公示名单。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响绿色、富硒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区共有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4个,建成认定了石珠大米、上禾生姜、火燃食用菌等一批富硒农产品基地,扩大富硒品牌效应,产业质效进一步提升。

三是乡村旅游持续升温。致力打造市中心近郊休闲旅游休憩地和首选地“旅游+”融入休闲农业、健康养生、体育运动等业态,做响乡村品牌、做精镇村特色、做旺三产融合,联合赣州厚德外国语教育集团在沙石镇霞峰村打造锦豪芳田乐教育小镇,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和革命传统教育,全年培训学生15000人次;马祖岩城郊休闲旅游点全面提升改造,全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开展星级农家乐评比,培育农家乐65家,其中候选星级农家乐8家,特色民宿8家,4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1处,3A级乡村旅游点2处。2021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营业收入达到2.5亿元,直接带动2160人就业。

四是病虫害防治持续加强。全年开展水稻、蔬菜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10期,发布《病虫情报》12期。高度重视红火蚁防治,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红火蚁防控技术,举办防控技术培训15期,指导培训2100人次,有效遏制了红火蚁疫情的扩散与蔓延。20215月,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等国家9部委调研组在我区开展调研,红火蚁防控工作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赏。

(三)着力改善生态,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用好群众满意标尺,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持续掀起群众积极参与热潮美化村容、改好厕所、治理垃圾、管好污水实现村庄清洁行动村组覆盖率100%,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有序;年度建设19个省级点和24个区级自建点农村道路亮化工程实现所有村组全覆盖;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定点收运率稳定在100%;年度新建20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21处配套管网,实现污水治理行政村全覆盖。“门前三包”纳入村规民约,常态化开展讲政策、讲变化、讲发展、讲好坏“四讲”活动,定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带头”“赣南新妇女运动”“最美庭院”“清洁家庭”“四评比”活动,形成人人参与、户户追赶、组组竞赛的浓厚氛围。全面开展以“大干90天、干净整洁迎新春”为主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90日攻坚行动”,各镇、各村挂点单位齐心协力,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自我管理居住环境。

二是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提质增效。全面实施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确保“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完善农产品追溯制度,实现农产品生产管理、质量跟踪、市场流通全流程防伪可追溯。率先创建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全面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样板。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创建1100亩绿色防控示范区,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举办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技术培训班15期,组织农机专家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120余次,分发农药安全指南、农药管理条例等宣传材料1000余份。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以上。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在全区建立3个长期稳定的农田残留地膜监测网络。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全区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率达96%以上。

三是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工作,推深做实林长制,全力促进“林长治”。截止10月底,全区护林员巡林达标率已达78%,位列全市第一。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组织进修班学员到我区开展培训次数达4次,“林长制”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高度认可。扎实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工作,年度低质低效林改造任务落实率、重点区域森林“四化”任务落实率、建设县级“四化”基地任务落实率均达100%。松材线虫病除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工作有序推进。

(四)强化人才支撑,不断优化乡村人才结构

一是建强农技推广队伍,强化农业生产人才培养。培养乡村经营管理型人才50名、专业生产型人才80名、技能服务型人才80名,农村三资管理人才128名。组织农技人员开展水稻、蔬菜、食用菌种植、家禽养殖培训,培训农民1024人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5个,选定3家水稻社会化服务机构,对7家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监测工作,农业生产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二是建立人才振兴示范点,创新人才振兴工作方法。在沙河镇龙村村、沙石镇火燃村建立人才振兴示范点,与企业在休闲旅游服务人才、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强化乡村人才振兴。创新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法,整合多方资源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框架协议,共同构建集农业农村技术研究、社会服务及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五)弘扬文明新风,焕发乡村文化振兴魅力

一是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厚植人文沃土。依托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立足广大群众需求,开展“名系”“理润讲堂”“亲情连线”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普法宣传等活动,参与群众2万余人次。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巡讲活动,倡导道德新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持续性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深入群众宣传教育。通过入户宣传、屋场会、乡风夜话等方式,开展乡风文明结对帮扶活动100余次;组织村红白理事会、村两委干部围绕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移风易俗等开展宣传活动200余场;开展“文明新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家庭25户,发放奖励资金5万元;持续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常态化开展“道德红黑榜”评议发布活动,推进红白理事会常态规范化运行。深入开展“百善孝为先”主题教育,强化乡风文明源头整治。

(六)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夯实乡村振兴堡垒

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年底述职考评的重要依据。选优配强村两委负责人,全区新一届村党组织委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54%,平均年龄41岁,村致富能手同比增长51个。建立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与村干部收入增长挂钩激励机制,目前已为166名村干部兑现奖励资金78万余元,有效调动两委班子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0214月,组织54个村新任党组织书记赴浙江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培训班,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专题学习,提升履职能力。

二是自治德治法治体系不断健全。积极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村委运行机制,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组建了218名村务监督委员442名村民理事会成员队伍。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指导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村规民约。加强基层法治创建工作,全区设立72个“老师傅”调解室,配备116名“老师傅”调解员,不断巩固法治村创建成果。2021年,沙河镇五龙村成功上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三是群团组织发展合力不断凝聚。引领、带动群团组织向农村覆盖,着力构建覆盖最广泛、最便捷有效的服务群众体系。全区共建立村团支部60个,村级工会53个,村妇女联合会72个,妇联主席进入村“两委”。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和纽带桥梁作用,拓展群团服务领域,组织开展就业导向、务工维权、技能培训、残疾人康复、社会扶贫救助等服务,确保群团组织在乡村振兴中靶向发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乡村振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群众的期盼和上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乡村振兴资源要素偏少,土地、人力等资源紧缺,“三农”领域投入依然不足。二是农业产业技术水平偏低,产业发展壮大能力不足,带动效益不明显。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有待提升,乡村治理机制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按照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坚决扛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治责任,持续做好动态监测帮扶,保持衔接资金投入力度不减,重点支持保障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不断补齐短板弱项。聚焦住房、饮水动态安全,常盯不懈,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二)大力推进乡村产业融合

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大力构建以休闲农旅产业为中心,基础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体系。按照“一圈四片区”思路建设乡村休闲旅游游览圈和多彩水东、峰景沙石、醉美水西、流金沙河四大板,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康养业态升级,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发展新格局。持续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根据现有产业规模巩固提升食用菌、精品果、花卉、油茶等特色产业,形成农特产业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提升扮靓乡村宜居风貌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以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四精”理念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聚焦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农村户厕、污水和垃圾治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连线成片推进村庄(庭院)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迈进。

(四)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

继续实施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3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万元,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强化政策资金支持,用好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用活“集体经济信贷通”,将财政性资金投入村级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全面推行“强村带弱村”的联村发展模式,鼓励村级抱团发展,深化“党建带社建 社村共建”机制,持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与村干部报酬待遇挂钩机制。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确保3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发展再生产,力争乡村振兴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1122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