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执行公开>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执行效果评估

区人民政府关于《章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访问量:

一、《纲要》主要目标进展情况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661.02亿元,“十四五”年均增长7.8%,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69万元/人、提前实现规划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四五”年均分别增长10.4%12.95%,均好于规划预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0.46亿斤左右,达到规划预期。

(二)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1%,提高0.31个百分点,与规划目标相差0.89个百分点。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53件、“十四五”新增10.63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6%、“十四五”提高17.6个百分点,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三五”末的0.75:34.97:64.28调整为0.6:37.4:62,达到规划预期。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39降至2.28,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达到规划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82.83%上升到90.2%、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出口总额实现70.99亿元,“十四五”年均增长26.31%,提前实现规划目标;现汇进资达到3106万美元,贸易规模、贸易质量不断取得新突破。

(五)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森林覆盖率“十四五”时期稳定在60%,耕地保有量稳定在3.95万亩,均达到或好于规划预期。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在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2023年上半年提高到98%以上,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均达到规划预期。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1652元、22626元,“十四五”年均分别增长7.7%10.3%。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6.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97个,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62岁,均达到或好于规划预期。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6.4人,公众安全感98.86%,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二、《纲要》重点任务实施情况

(一)三大战略纵深推进

1.落实苏区振兴政策更加有力。高质量落实革命老区“1+N+X”政策文件,对标对表制定了《章贡区关于深入贯彻落实〈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的实施意见》,加强对上衔接,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政策落地生根。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十四五”期间累计86户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1.7亿元。

2.全面融湾迈出新步伐。建立健全与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等互访交流、常态对接、定期会商等机制。试点“深赣通办”自助服务模式,133项深圳市高频事项在章贡区实现“就近办”。“十四五”时期累计引进大湾区企业57个,总投资额345.16亿元。全国首家深圳精品展销中心正式运营。

3.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六个区域性中心”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高标准推进三江口片区开发,水西老街改造项目进展顺利。获评全省青少年业余训练“十强县”。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区)。金融商务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培育了本土首家上市公司逸豪新材。获评全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和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市、区)。成功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项目列为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为全省首批、赣南首家。

(二)激发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1.创新人才不断集聚。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探索建立政府用人、院校上编、企业发薪”和“人才+项目+平台”引才模式,建成全省首个高层次人才科创园,“十四五”累计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300余人,数量居全省前列。大力推进“产业工匠”培育工程,全区现有高级技能人才5626名。

2.企业主体更加活跃。“十四五”时期新增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4家,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08家、入库数全市第一,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102家、培育高成长性企业6家,瞪羚(潜在)企业实现倍增。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十四五”时期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7.03亿元,居全市前列。

3.创新平台领跑全市。重组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获批省级引进共建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十四五”时期,全区新增省级平台9个,现有“国字号”科研平台6个、省级42个,居全市前列。

(三)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1.工业集聚效应凸显。获评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一类先进县(市、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壮大,聚焦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宠物健康三大赛道,产业集群营收达230亿元,“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13.88%数字经济发展提速,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获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优秀实践单位,省级信息安全产业园建成运营,全省首个信创联盟挂牌运行。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全区上云企业总数超2500家,规上企业上云覆盖率达100%,均为全市第一。电子信息产业能级提升,线路板产业集群先后获批国家、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累计16家企业获评江西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量列全市前列。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基本形成完整稀土产业链,虔东稀土获批全省稀土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江西省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省级示范院士工作站。

2.现代服务业活力迸发。建成2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文旅消费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区共接待游客209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4.51亿元,“十四五”年均增速均超过8%,跻身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峰山片区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七鲤古镇、极地海洋世界、方特东方欲晓开园运营,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入选文旅部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十四五”新增上市企业2家,累计引进3家证券机构。在全市率先建成普惠金融社区服务站18个。

3.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十四五”时期完成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以上。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个,食用菌产业产值突破8000万元。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4个,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个。“十四五”时期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4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实现20亿元、“十四五”年均增长超过15%,沙河镇流坑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水西镇成功上榜全国投资潜力千强镇。

(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

1.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陆续出台稳经济12条、拼经济拼发展12条等系列政策措施,稳住经济大盘。在全市率先上线“亲清赣商”惠企政策兑现平台,累计为企减负115.86亿元。在全市首创营商环境“吐槽大会”,累计为企业解决诉求3798个。

2.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建兴控股集团,区属国企资产总额达到381.98亿元、“十四五”年均增长7.2%。劳动育人改革、无物业老旧小区治理、农业水价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成功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3.政府效能走在前列。完成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标准化建设,建成章贡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打造章贡智能办事品牌“虔城办”。上线全省首个“云勘验”平台,在全省率先推行“区级批发、镇(街道)零售”模式,建设全市首个“全科综合服务”窗口及“赣服通”县级分厅微信端,实施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占事项受理总数的99.6%,获评全省第二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

4.放合作更加坚实主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大连旅顺口区等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提升外贸企业综合竞争力,深联电路获海关AEO高级认证。“十四五”时期,全区新签约项目202个、总投资额达1500亿元,获评全省开放型经济工作综合先进单位。

(五)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1.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现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每万人5G基站数增至38.56个,创历年新高。105国道、和谐大道建成通车,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区)。建成和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赣州-龙岗Ⅲ回220千伏线路等,累计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365根。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3%

2.乡村振兴全面提速。美丽乡村焕发新颜,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农村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有效管控水平位于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探索“组财村管”模式,成立54个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4亿元,村均收入达229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占比从“十三五”末的38.9%提高至48%。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4年获得“好”的等次。中央衔接资金安排产业及配套项目资金占比达64%,衔接资金绩效考评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

3.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实施新“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9个村获评“江西省森林乡村”,“十四五”累计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1.3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46平方公里,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省部级验收。

(六)人民生活品质更高

1.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招聘活动,“十四五”时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41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67人。推广“尊崇工作法”,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部通过示范型服务中心(站)验收。

2.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8.93%,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7.54%。“十四五”期间实施新(改、扩)建中小学项目16个,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顺利搬迁并完成初步改造。大力实施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成赣州市立医院老院提升改造。深度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沙河院区)项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顺利通过健康促进区复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健身点实现村(社区)全覆盖,获评全省竞技体育十强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逐步提升,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59个,实现全覆盖,试点经验被中宣部推广。

3.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金融和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创新网格化“三化三早”治理模式,深入推进“五治”融合,“章贡大妈”志愿服务队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学雷锋“四个100”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先后荣获平安江西建设示范县(市、区)、全市信访工作综合先进县(市、区)。

此外,退役军人事务、审计、民宗、外侨、人防、工青妇、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均按照《纲要》要求稳步推进,并取得较好成效。

三、《纲要》实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望“十四五”后半期,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外部挑战和风险加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全面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一是经济总量仍然较低。二是财政收入水平不高。

(二)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一工业经济承压明显。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有短板。三是农业产业化有待提升。

(三)“三驾马车”拉动力走弱。一是投资信心有所不足。二是消费复苏压力较大。三是外资外贸形势严峻。

(四)要素整合力度不够。一是“工改工”难题亟待破解。二是专业人才依然匮乏。三是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五)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一是绿色低碳需加快发展。二是污染防治攻坚仍需发力。

(六)民生保障仍有短板弱项一是公共服务支出压力较大。二是棚改资金缺口较大。

四、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措施

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着力增信心、强改革、促落地、保民生,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不动摇,切实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一是统筹区域空间发展。坚持中心城区定位,提升空间功能与布局合理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形态和功能品质。统筹老城新城建设,全面启动水西组团南部板块整片开发,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样板区。加快河套老城区改造更新,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建设街心绿地、绿色游憩空间、慢行系统等公共空间,引导中心城区“留白增绿”。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公共服务、环境、市政、产业配套等设施提质升级,增强乡镇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一体的规划实施机制,推动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共体、养老服务联合体,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二)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坚持实体经济立区,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重点围绕医药健康、数字信息、稀金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持之以恒抓项目、抓投入,加快形成千亿级、百亿级产业梯度发展格局,加快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和全省知名的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园。二是提质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等全域旅游要素策划旅游精品路线,加快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等景区提质升级,挖掘马祖岩、峰山人文生态资源,加快文旅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推进区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积极融入赣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建设,推进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构建区域现代综合物流中心。三是创新推进现代农业。聚焦富硒、休闲农业、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构建“1+2+N”乡村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打造2个以上“赣鄱正品”品牌,全区农业产业化省级家级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提档升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运营管理模式。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和传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坚持扩大内需不动摇,持续加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一是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聚焦现代基础设施体系、“1+2”产业定位、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挖掘投资潜力,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动更多项目新增纳入省市“盘子”。推广“承诺制”改革,充分发挥项目服务专班作用,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短板领域等投资。二是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加快建设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持续推进万象城、招商花园城等综合商圈丰富业态、提档升级,开通品牌首店服务“绿色通道”,着力构建以高端商务为引领、特色商贸为补充、本土品牌为支撑的消费格局。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用足用好各级消费促进政策,不间断举办节庆、网购节、啤酒节、文旅节等主题消费活动,加快释放消费潜能。三是挖掘对外开放潜力。全面落实赣深对口合作五年行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链相互配套,推动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积极争取深圳自建“飞地”产业园机遇,打造“湾区+老区”跨省区域合作样板。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对口支援优势,争取更多资金、项目支持。重点瞄准医药健康、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等领域,大力开展商会招商、乡贤招商、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持续加大世界500强企业、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充分发挥第三方招商引进外资项目,鼓励新引进项目以外资形式落户。

(四)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全面激发现代化章贡建设的强劲动力。一是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促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优化引才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把单一“以钱揽人”变为分配激励、项目支持、培养使用、保障服务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引才模式,不断满足全区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产业核心技术科技攻关,促进企业技术研发从“跟随”到“并跑领跑”转变。开展创新平台攻坚行动,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创新平台及载体,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和数字创新中心建设。三是构筑营商环境第一竞争力。主动对标大湾区,紧扣“放管服”改革重点,在准入、成本、税费、融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营造“处处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打造比肩大湾区的一流营商环境。四是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按照“一区二园”的产业空间格局,实施满园扩园计划,加快开展“工改工”改革,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平方米均产出效益,形成以“平方米均论英雄”的园区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全省新一轮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政企分离、管运分开,深化“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运营模式,提高园区建设管理水平。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深入推进美丽章贡建设。一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6%以上。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确保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以上。加强污染地块管控和治理,严格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建成一般固废填埋场,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环境安全。二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探索“两山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生态贷”“GEP贷”等金融服务产品,实现生态产品可质押、可变现、可融资。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管控,坚决防止“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广应用清洁替代能源、高效节能产品,全面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省定目标要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城市。三是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严控人为水土流失。科学布局循环经济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建设幸福章贡。一是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好用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0.72万人。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优化学校布局,通过学前教育扩容提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学校9所(含幼儿园4所),提供中小学学位5940个、幼儿园席位1080个,有效缓解学位不足等问题,持续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三是深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医院提标改造,提高疾病诊疗水平。重点加强儿童医疗、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康复医疗、护理事业等薄弱领域建设,着力提升街道、社区两级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水东镇卫生院完成新院建设。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5张。四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整治各类行业乱象,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常态化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全力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