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区财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紧扣“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纵深推进“一区四中心、五个章贡”建设,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积极争资争项,聚焦财政收入新目标
2023年1-12月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6.13亿元,增长15.7%,收入增速在全市各县、区中排名第二。牵头全区北上争资工作。梳理出中央、省、市对下转移支付资金和重点资金,帮助单位争资更有目的性,提高争资成功率。2023年共争取资金26.9亿元,增长11.6%,切实缓解了日益突出的收支矛盾。积极争取新增债券资金。第一时间掌握债券发行政策导向,积极与市级债券额度分配部门沟通对接,争取给予我区额度倾斜。截至2023年末,我区争取提前批次新增债券资金11.15亿元,正式批次新增债券资金5.61亿元,共计16.7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资金1.75亿元,专项债券资金15.01亿元。强化专项债券项目储备。截至目前,我局联合区发改委申报了22批次2023年专项债评审、4批次2024年专项债评审,平均每周一次,其中14-26批次专项债券项目涉及申报市级评审项目205个、申报省级评审项目106个,通过省级评审项目24个,总投资61.34亿元,年度债券需求28.72亿元。
(二)强化财政职能,开拓财政服务新视野
落实市、区财政体制调整政策。2023年区财政局协调税务部门,进行了市级和区级之间上划和下划企业,承接契税等税收的征管权限,核定了市、区两级财力基数,核定了区级五项共享收入基数等。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全力配合“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投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截至目前,向上争取省级科技专项资金2280万元、市级科技专项经费1002万元、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市级奖励300万元。
开展财政监督检查。紧紧围绕国家宏观调控重点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选择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开展监督检查,抽选10个预算部门对其部门整体及所有项目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进度进行重点监控,组织全区 64个预算单位和部门开展了整体支出绩效自评和本级预算安排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抽取上年度10个部门、10个项目进行财政评价,同时选取当年的10个部门进行财政重点监控,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三)增进民生福祉,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全年民生支出达37.6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81.5%。统筹资金兜底困难群众保障、支持就业创业。2023年安排就业创业资金5367万元,落实好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保补贴、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一次性求职交通补贴等各项就业奖补政策,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375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6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856人。教育投入只增不减。2023年全年教育支出9.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52%。推进民办职业教育属地下沉工作,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老旧小区改造。2023年改造项目22个片区,改造户数达12807户,总投资约4.79亿元;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本年完成竣工验收192台,完成契税补贴约2731万元。助力乡村振兴。统筹各级衔接资金3999.87万元巩固脱贫成果,同时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支持特色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调度、争取资金用于生态环境监测、污水处理运营、污染治理项目等。
(四)助力工业倍增,培育实体经济新动能
紧紧围绕首位产业,加大对赣州医药健康产业园的支持力度,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2023年1-12月拨付工业企业奖励兑现资金2.13亿元,其中奖励兑现医药产业15858万元。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拨付数字经济兑现资金1859.84 万元,陆续出台一系列推动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的政策措施,对区工信局提出的《赣州数字产业园管理办法》提出可行性建议。明确各类惠企政策。联合人社局等部门出台《章贡区延续执行缓解工业园区企业招工难问题的若干措施申报流程》,明确各项惠企政策申报流程;在做好本级财力测算基础上,参与《章贡区首位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章贡区全力拼经济拼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重要政策文件出台。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升级。以一等的政务服务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现“一网办理、一站兑付”,能通过平台申报兑现的政策全部上线,多方筹措资金,全力维护政府信誉。扩大政府采购项目“不见面开标”及“远程异地评标”覆盖面,联合举办“政采贷”工作银企对接会、“江西营商环境日”政府采购政策宣讲活动。截至目前,章贡区电子卖场供应商入驻数量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宏观上社会投资意愿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够、外贸出口乏力、产业链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区域经济运行压力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与此同时“三保”支出、民生实事等重点领域刚性支出只增不减,偿还地方政府债务进入高峰期,财政资金保障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要实现财政平衡困难重重。
三、2024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财源建设,助推产业转型
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区委工作部署要求,继续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提振市场信心。夯实财源建设基础。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措施,严格执行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全力支持优势、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做好上下游招商引资,持续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培植骨干税源,优化税源结构,厚植增收基础。优化企业奖励政策。将产业发展资金用好、用活、用到位,精准实施各项资金奖扶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集中财力对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主体实施更高效的支持措施,激发内生动力。用活金融政策工具。深化财政金融联动,加强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的协同运用,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撬动各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精准对接、靶向发力,促进政银企交流合作,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做强产业承载平台。支持做优工业园区平台配套,盘活闲置低效厂房,新建标准化厂房,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推动建设全域旅游、住宿、商贸消费中心,支持城市商圈和现代物流加快发展,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强化资金筹措,提升财政保障水平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和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千方百计强化财税征管。在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发展形势,掌握重点税源变动趋势,强化收入分析、预测和管控,抓好重点企业税收,努力挖潜增收。认真分析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所涉税收事项,充分用好体制改革政策。精准高效争取上级资金。吃透政策、做好项目包装,主动靠前、有的放矢。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筹集更多资金,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靶向施策争取政府债券。与各部门通力合作,不断完善项目筛选和储备机制,确保债券资金与项目精准匹配衔接,提高争资成功率。开拓创新做优平台公司。围绕城市建设、民生发展、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领域。结合区情实际,积极稳妥探索平台公司发展新路径,拓宽业务范围、提升信用等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想方设法引入社会资本。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规模化的实施运营主体,运用市场力量提升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厉行节约,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发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强化“三保”支出预算安排优先级地位,确保“三保”支出预算不留缺口。加强“三保”专户库款运行监测及“三保”支出风险研判和数据分析,按时足额拨付“三保”资金,强化措施保证财政平稳运行。多措并举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将偿还政府债务支出足额纳入预算安排。及时偿还到期债务,维护政府良好形象和信誉。积极向上争取再融资债券资金,缓解区级还债压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不折不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建立节约型财政,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加强各类资金的统筹安排,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全力以赴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加强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与区本级资金、新增安排资金与存量资金之间的统筹,全力保障好民生、经济等重点领域发展支出。
(四)深化预算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继续深入挖掘发展潜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助力财政体制改革实现新成效。当前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深入推进,抓住体制调整的契机,积极向上对接汇报,争取市级出台有利于市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推动建立权责清晰、强市活区、财力协调的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深化乡镇“一级财政”改革,激发乡镇发展活力。进一步推动绩效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完善项目编制管理,加强项目评审论证,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结果应用,健全绩效指标管理机制,将管理结果与完善政策、预算安排有机衔接,着力加大奖惩约束。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加强社会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硬化预算支出约束实现新作为。加强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预算追加,除执行上级和区委、区政府新出台政策给予预算追加外,其余非紧急、非刚性支出原则上通过调配单位存量资金或者列入下一年度预算予以解决。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展现新面貌。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的大局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不断提高财政干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勤政为民的本领,努力打造一支拼经济、拼发展、拼作风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